鄂伦春族桦皮制品
在我国中原地区,当人类走过旧石器时期,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明了烧制陶器工艺,陶器最早成为烧煮食物,汲水、盛米面的盆碗灌,以及后来种种用陶土烧成的物品工具…..而与此完全不同的是北方渔猎民族,却因地域、经济的不同,发明了用桦树皮做种种生活器物的方法,并从古传承下来。

关于桦树皮在我国北方渔猎民族生活的记载,很早就见著与古籍,如《北史室韦传》载,北朝时期的北室韦人“用桦皮盖屋”;《明一统治》记载明代女真人仍然是以“桦木为屋”;《金史》记载“以桦皮为角”(用桦树皮做哨);清朝时期的《黑龙江外》记载“山谷多桦木以皮贴车盖,为穹庐(撮罗子)、为扎哈(桦皮船)、纵缝之如栲栳(盛东西的器物)”、大担水、小盛米面,谓之桦皮斗….”。

考古发掘也证实了用桦树皮做生活用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对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湖端的莺歌岭原始遗址出土的桦皮器皿测定,年代为距今三千年左右;1959年,在呼伦贝尔满洲里市扎来诺尔的一处鲜卑墓葬中发现4件桦树皮器皿;更有趣的是,1977年黑龙江省白金宝遗址出土一件仿桦皮器的陶罐,陶罐为泥质褐陶,圆桶状,在陶上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当时制陶人精心地模仿桦树皮的质感,以及“对接”、“缝合”形态,让我们在今天看到当时“桦树皮捅”的模样,经测定大约距今三千多年。
桦树皮器皿具伴随着鄂伦春人游猎生活,从古代到上世纪50年代,是非常特殊现象。其原因主要是鄂伦春人的游猎经济所决定,其次是地域特点,正如古籍中说“鄂伦春地宜桦”,桦木林占整个林木的20%,桦树皮资源丰富,还有桦树皮具备质地柔软,成张成片、易加工、不透水;桦树皮制品又具备轻便,不怕磕碰的种种特点,因此,桦树皮制品在鄂伦春族游猎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几乎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桦树皮。据《塑方备乘》中记载“东北诸部落未隶版图以前(指未被清朝统治以前)无釜甑罂瓿之居,熟物刻木贮水,灼小石淬水中数十次瀹而食之”说的就是在古代没有锅的时候,猪肉的方法是把水和肉块放入桦皮桶中,然后再放入烧红的石块加热,这样反复数十次直到把桶内的水烧开,肉块也就熟了……当然,这是泛指当时整个北方渔猎民族而言,其中也包括鄂伦春族先民。
在弓箭扎枪时代,桦树皮船是鄂伦春人重要的生产工具。据说,当时猎犴的时候,狩猎工具主要是桦皮船和扎枪,方法是:每当傍晚或清晨时,犴(驼鹿)来水泡子附近喝水、吃水草的时候,都要把头潜入水中,这时早在一旁隐蔽的猎人就会手持扎枪,轻轻地划着桦皮船向低头河水的犴(驼鹿)靠近,然后趁其不备,把扎枪投向犴(驼鹿)的心脏….。鄂伦春民族有了马匹和枪支以后,桦皮船仍然是重要的狩猎运载工具。夏季打猎的时候,猎人为了使马匹得到休息的机会,以备冬季狩猎更好的使用,夏季就不骑马打猎了,而是划着桦皮船出去,打到猎物以后,再用桦皮船运回来….。
鄂伦春人的夏季住屋,正如古籍中多次记载的“以桦皮为屋”。这种住屋,鄂伦春语叫“斜仁柱”,俗称“撮罗子”其上的覆盖物是用桦树皮做的“铁沙克”。鄂伦春人还有一种高脚仓库“奥伦”,上面的覆盖物也是桦树皮而为之………。
桦树皮制品在鄂伦春人生活中几乎比比皆是,到处可见,如,妇女在出嫁时用来装嫁妆的桦皮箱子“阿达玛拉”(有长方形或圆形和圆锥形);平时装针线的盒(奥乌沙);装帽子的尖盖圆形盒(毛力春),装肉干、野果或粮食的大桦皮桶(篓)“卡密”。其他装有神物的桦皮盒“玛踏”;小型的桦皮制品有:茶叶盒、烟盒、弹药盒以及用桦树皮做的“鹿哨”、“狍子哨”;杂件有帽子、悠车、书包等
制作桦树皮器物主要是由妇女完成,扒桦树皮妇女们自己的事,男人们只在做桦树皮船的时候才去扒桦树皮。每年5-6月间是扒桦树皮的最好季节。这时候为桦木灌浆期,桦树皮与树干之间充满水分,桦树皮最容易剥离而又不伤到里面的树干。扒桦树皮的方法是:选择树干较直,粗细最好在30公分以上的桦树,扒树皮之前,先在树干上下用猎刀各划两个圈,然后在两圈之间划开一条直线,这时桦树皮就会顺着直线向两侧裂开口子,再用猎刀顺着裂开处慢慢剥离,桦树皮就会脱落,把扒好的桦树皮背回到住地之后,还要进行一番处理,然后才能开始制作。
鄂伦春族的桦皮制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不仅仅是生活民具,而且大多数桦皮器具上刻有鄂伦春人自己的装饰图案,它蕴含着鄂伦春民族的精神和历史,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
撮罗子
游猎生活的鄂伦春人居无定址,住屋是“斜仁柱”。“斜仁”,是鄂伦春语“树干”,“柱”为房子,“斜仁柱”就是树干支起来的房子;俗称“撮罗子”。它的基本结构是以20多根树干在地面上支成一个圆锥形木架,冬季上面围着兽皮围子“额勒敦”以保暖,夏季围桦树皮“铁克莎”遮风挡雨。
制作铁沙克都是有妇女完成。具体做法是:把扒下来的桦树皮去掉外层和里层,只保留中间部分,剪成一米左右方形,用水煮软。再用马尾线把4-5块煮好的桦皮缝制成扇形长条,然后用桦皮包边以防撕裂,最后四角和中间缝上皮条,用来绑在“斜仁”(木杆)上,一个大的“撮罗子”大约需要“铁沙克”4-5卷。

桦皮船
桦皮船,鄂伦春语叫“奥木鲁软”,呈“梭子”形,长约5-7米,宽不到一米,载重400斤左右,顺水划桨时速可达每小时20多公里。桦皮船非常轻便,一个人就能扛上走,古籍记载“路行载于马上,迂水用之以渡”。鄂伦春人乘桦皮船叉鱼,在弓箭扎枪时代以桦皮船和扎枪猎犴(驼鹿)。现在仅呼玛河流域的鄂伦春人有桦皮船,其他鄂伦春地区已没有。做桦皮船都是男人的活,做法是:先用樟松做船舷,外面桦树皮,一共三张,每张宽一米,长两米,用马尾线缝接。桦皮船里有纵向薄板和横向U形板片,船舷上有四条横乘,整个船用木钉加固,最后把接缝处涂上“松树油”以防漏水,桦皮船即为做好。

桦树皮扎压图案和花纹
鄂伦春族的桦皮器皿具,除盆、碗、水桶外,大多数箱盒篓罐的器身和器盖上都布满了扎压的图案花纹,这些图案,鄂伦春人统称为“依拉嘎”(花纹)。图案花纹是在器具没有形成之前扎上去的(器具外表大多是桦树皮的内层,因此大多桦树皮器具并不是白色)。图案的具体扎压方法是:先选好桦树皮,并按着要做的器形大小剪裁好放平,然后用狍子骨、犴骨或鹿骨做的“托乎托文”(工具),依次排扎,“托乎托文”有单齿、双齿、四齿之分,但多用的是双齿。图案是以骨齿压进桦皮形成点状凹线构成。图案形式古朴,而且繁简对比疏密有致,内容多是现实生活在脑中的反映。最多用的是“山纹”和“水纹”,此外,在中国内地常见的“云卷纹”或变形组合,在鄂伦春族的桦皮器皿上也多能见到。再就是植物花草纹,以映山红花为变形的“南绰罗花”或其它有植物花草纹构成的图案………。
这些桦树皮器皿具及图案花纹都是鄂伦春族妇女聪明智慧的杰作。

据说,鄂伦春人在古代桦皮器物上纹样很少,大约是在十六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鄂伦春人的桦皮器具装饰风格。当然,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佐证才能定论。
桦皮箱 盒
在桦皮箱、盒中“阿达玛拉”箱尺寸较大,长约50公分,宽30公分,高20公分。有长方形、圆锥形和圆形。“阿达玛拉”的做工和图案花纹一般都十分精细,它往往是妇女从娘家带到夫家做嫁妆用,也有平时自己做,用来装较贵重的服装、要带、帽子、头饰等等。
“阿达玛拉”箱子上的图案和色彩都有意义。箱盖的中心图案叫“珠勒都很”,象征新婚夫妇生活永远团圆美满。盖中心的外围图案和箱子四周立面图案叫“奎热格音”,象征着姑娘出嫁以后要忠心丈夫,不变心。有些“阿达玛拉”箱盖上还有“南绰罗”花图案,“南绰罗”花是鄂伦春族最喜爱的一种花(映山红),用以比喻姑娘的美丽,犹如一朵花,表示把姑娘嫁到男方家有“南绰罗”花在身边,丈夫就不会感到孤单了。“阿达玛拉”箱上的图案有红、黄、黑三色,红色象征姑娘之喜,黄色象征男子之喜,黑色没有意义只有配色,如果“阿达玛拉”上有蓝色、白色,那就象征女人遭不幸和守寡了……。

桦皮盒及图案
桦皮盒鄂伦春语叫“奥乌沙”,多是用来装妇女常用的针、彩线、兽筋线、剪子以及生活上所用的调料,盐、糖等零用杂物,“奥乌沙”的盖和盒身也都有丰富的图案。图案是鄂伦春常用的“扎压法”所扎出来的,不同的装饰方法形成对比,富有变化,古朴之中显得灵巧,桦皮盒足以让我们感受到鄂伦春妇女巧妙利用自然和灵活的装饰天才。小型桦皮盒如烟盒、火柴盒、茶叶盒,表面的接缝处理不是如同其他桦皮桶、盒那样叠压缝合,而是巧妙的将对接两端剪成折线或曲线形状,然后加以“咬合”,既浑然一体,又非常漂亮。
彩绘桦皮盒,表面是一层“清油”,大概是鄂伦春族定居以后对自己的桦皮工艺深入发展的结果,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工艺品。然而,这种华丽的外衣推动了桦皮盒那种原本天然、质朴的内涵。

桦皮篓及桶
鄂伦春族的桦皮器皿具,是游猎生活的伴随品。较大的桦皮篓、桶装的东西较重,所以它上面都有绑紧盖子的皮条,这样非常方便用马来驮运。桦皮篓上的图案多是由“回转纹”“水波纹”构成,而且大多数图案只涂一种黑色,整个桦皮篓上“密集的图案”部分只占器身一定比例,与下面没有图案的素面形成对比,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疏密有致,又显古拙浑厚,蕴涵着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信息。
